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记者获悉,工信部将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面向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管理上云、业务上云、设备上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
MES系统发出指令,布料在流水车间里“排队”,剪裁好的布料随即进入缝制程序,缝制好的上衣与裤子实现精准匹配,从裁剪到成衣有序完成……在浙江宁波,走进中国联通与雅戈尔联合打造的全连接5G+西服智能工厂,传统生产流水线在5G、边缘计算等技术赋能下变得“智慧”起来。
“过去全靠人工让布料流转于各工序之间,后期的西服和西裤之间无法自动匹配。此外,还存在园区内数据采集能力不足、整体物流仓储效率比较低的情况。”雅戈尔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通过MES系统,从裁剪完的布料到变成一套可直接销售的成衣,都在吊挂系统上完成,生产效率提升20%。同时,浙江、吉林,云南的生产基地可以数据实时共享,订单生产周期缩短13天。
在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设备总数、作业人数、自动化率等数据在数字化平台清晰可见,“工厂大脑”让生产管理更加智慧高效。依托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柔性装配工作中心通过2D/3D机器视觉定位,可以完成多品种重型零部件智能化柔性装配。工作人员说,通过数字化转型,全厂生产设备作业率从66.3%提升到86.7%。目前,工厂可生产近30种机型,“柔性智造”能力不断提升。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加快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加快建成。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介绍,工信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互联网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重点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
“工业互联网融合赋能加速落地,进产业基地、进产业园区、进重点企业持续提速,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行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王鹏说。
业内人士指出,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也是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助力决策、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但融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记者获悉,工信部将持续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推动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升级,深化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应用,培育壮大“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面向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管理上云、业务上云、设备上云。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应用标杆。
“将聚焦转型重点领域,拓展行业应用。加快重点行业5G全连接工厂建设,促进5G由生产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加速拓展。同时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创新载体布局,加速规模化应用推广。”王鹏说。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受供给、需求、人才、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显示,2021年约7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约12%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应用践行阶段。从行业类型看,计算机、通信、汽车、家具等行业处于深度应用的企业占比较高,纺织、化纤、木材加工、金属冶炼等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比较缓慢。
“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和转型条件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生产过程信息系统覆盖率和设备联网率都较低,转型资金也相对匮乏,致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研究人员陈辰对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多重政策利好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信部日前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座谈会,明确从政府、市场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通过强化财政支持,撬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正积极部署以工业互联网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提出,鼓励大型企业打造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化服务,赋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要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陈辰表示,下一步可以遴选数字化转型优秀企业进行重点培养,鼓励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推进数字化应用。同时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财税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