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呢,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哎呀那个太阳晒起来,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我的确做了这个梦,后来我又做了一次这个梦,梦到呢,那个田呐,都不是田了,水稻像一棵大树,上面呢净是穗子……”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也是袁隆平院士的中国梦。
近日,十八数藏联合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袁梦计划”发起公益活动,围绕“袁梦计划”,结合袁隆平院士音频,推出禾下乘凉梦、水稻中国梦、水稻全球梦、亿亩荒滩变良田梦等数字藏品,这是给杂交水稻的颂歌,给袁隆平院士的颂歌,给怀揣梦想之人的颂歌,给国家和人民的颂歌。
袁梦绿洲 圆梦中国
“我们袁梦计划最保守的估计,亩产三百公斤,一年增产的粮食有三百亿公斤,可以多养活一亿人口,现在想想都比较保守。我们想让我们的袁梦计划,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全实现,为中国的粮食自给,作出贡献,为脱贫致富,做出作用。”
稻花香里说丰年,禾下乘凉梦万千。袁隆平院士念念不忘的是与水稻相关的3个梦想。他的第一个梦想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他的第二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作出贡献;他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一部分,如果人家一卡进口,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的。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少,只有十八亿亩农田,但是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盐碱地,其中能够种水稻的将近两亿亩,如果能种海水稻,研究成功了至少能增加一亿亩耕地,这是什么概念呢,可以多养活一亿人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水稻增产的方法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2019年,年逾九旬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心怀梦想,在内蒙古兴安盟正式发起“袁梦计划”,改良1亿亩盐碱地,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让亿亩荒漠变绿洲,产出的稻米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这是对盐碱地和耐盐碱稻种的双重考验,更是对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大考验,在我们看来如此困难的事情,袁隆平院士却是心怀梦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秉承宏愿 薪火相传
2021年3月,历时2年的努力,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文件。然而就在5月22日这天,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留下了造福人类的杂交水稻,留下了永生不息的“隆平精神”,同时他还留下了他未实现的梦想——亿亩荒滩变绿洲的水稻中国梦!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袁隆平儿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继承衣钵,继续“袁梦计划”。
袁梦计划-亿亩荒滩变良田梦
“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只要不痴呆。我现在时间很紧,84岁了,我希望能够在85岁左右突破1000公斤,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为人民吃饱饭而努力,呕心沥血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在他弥留之际,仍然心系着他的水稻科研事业。“袁梦计划”为保障中国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储备和产业化基础,也为同一纬度、同一气候带上的国家种植耐盐碱水稻提供了样本。在湖南、重庆、海南、内蒙古,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非洲、美洲大陆上,袁隆平院士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努力地生长、结穗、增产。这位一生逐梦不停步的老人,用他坚定的信念,竭尽所能去消除饥饿,用宽阔的胸襟为全世界人民带去福祉。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永久流传,而他那些质朴无华又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无时无刻不在催人后继赓续前行。袁隆平精神是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是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中国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十八数藏通过数字化形式,围绕数字藏品领域发挥独特功能优势,为“袁梦计划”及公益领域赋能,通过链接机构、企业、社会大众等多方,展示袁隆平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袁隆平院士“中华拓荒人”的薪火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袁梦计划,为中国的盐碱地改良事业添砖加瓦。
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数字产业中心负责人李能表示: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作为“袁梦计划”的联合发起方和执行方,此次联合国内领先的数字藏品平台——十八数藏,发起“袁梦计划”公益活动,以数赋能、以虚促实,让“袁梦”在数字世界接续,号召并带动更多人了解、参与、助力“袁梦计划”,一起携手,共同实现“水稻中国梦”!
未来,围绕“袁梦计划”,十八数藏将继续运用数字技术及元宇宙生态,助力科研农业发展、虚实联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公益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