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非洲的长期友好伙伴,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和支持。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起步,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非机制化合作的稳固发展,中国近两年持续强化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在非援助项目对当地发展的实际促进效果显著,帮助非洲国家更深层次地突破现代化发展瓶颈。
推动贸易投资。2023年,受新冠疫情后续影响,加之非洲本土安全治理局势紧张,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进反退态势。对此,中国持续推动非洲国家贸易和融资能力发展,以解锁非洲大陆经济增长瓶颈。一是提升中非贸易便利化水平,中国继续对非洲国家推广实施关税优惠政策。根据中国与有关国家政府的换文规定,自2023年3月1日起,对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布隆迪、尼日尔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自2023年12月25日起,中国又对原产于安哥拉、冈比亚、刚果(金)等6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自2024年12月1日起,中国给予非洲33个国家零关税待遇。二是借援助带动对非投资,满足非洲国家发展融资需要。一方面,中国致力于改善对非投资条件。2023年4月,中国稳步扩大对外援助资金范围,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发给中国的特别提款权中拿出100亿美元转借给非洲国家,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另一方面,中国注重非洲国家债务与发展的可持续。据2023年IMF国际债务统计数据,商业债券和多边债务占非洲外债总额的66%,中非双边债务仅占外债总额的11%。其中债权占比最大的美西方商业债权人和多边机构以维护自身信用评级为借口,始终拒绝参与有关减缓债行动。而中国则通过双边及多边渠道减缓非洲国家偿债压力,提高非洲国家债务的可持续性。2023年6月,中国参与了对赞比亚等国的个案债务处理,促成赞比亚与官方债权人就二十国集团共同框架下的债务处理达成协议,标志着赞比亚朝着恢复长期债务可持续性迈出重要一步,有利于赞方吸引更多国际投资。
完善基础设施。非洲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难以支撑非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对此,中国继往开来,持续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对非援助力度,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2023年1月,中国援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立交桥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中国援毛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立交桥一座以及N2国道南北方向道路改造、N3国道及希望大道东西方向道路改造工程。这一项目不仅将从根本上解决毛首都交通“堵点”,改善交通质量,还将进一步焕新城市规划布局,对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通信互联方面,2023年8月,中国援科摩罗广电中心第十期技术合作项目正式竣工,旨在帮助科进一步发展数字电视,并为科广电中心提供维护检修、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其实,自2003年起,中科两国在广电领域就开展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在2012年和2016年,中国相继在大科摩罗岛和莫埃利岛实施数字电视落地项目。在能源供给方面,2023年5月,中国援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在科纽布拉村和卡朗村通过竣工验收,包括1195套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200套太阳能路灯系统、17套太阳能水泵系统以及2套集中太阳能供电系统,为当地民众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2023年6月,中国援莱索托马费腾光伏电站一期工程正式竣工,这也是中莱合作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成功范例,帮助莱稳步实现能源自给并逐步转型升级为能源出口国。
促进民生改善。鉴于非洲国家民生保障能力有限,中国从非洲民众发展的切实利益出发,力所能及地为非洲医疗、教育和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医用物资与技术的系统化发展。2023年2月,中国援助毛里塔尼亚医疗物资正式交接,中方分别与毛首都医院、国家公共卫生研究院、友谊医院三家医院负责人签署向毛方捐赠药品、器械、检验试剂等医疗物资的交接证书,旨在帮助毛方进一步改善诊断水平与卫生条件。2023年5月,中国援布基纳法索博博迪乌拉索医院项目顺利通过第一次中期验收,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楼、急诊楼等,以及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并配备配套设备和设施,可大幅提高布基纳法索医疗卫生条件。在教育方面,中国改善非洲国家教育条件,增加当地民众受教育机会。2023年2月,中国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二期项目正式向南移交小学教材、学习及教学用具等教学物资。2023年8月,为支持非洲提升科教创新能力,中方宣布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共招募和遴选100所中非高校,其中包含中方高校50所,非方高校50所。同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非洲大学协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揭牌仪式,这是官方正式成立的高规格的大学联盟,入选高校将以集群式形式就联合科研、学生交换、教师互访、人才培养等开展校际合作,旨在加强中非双方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关切。近年来,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叠加,非洲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伙伴,中国在积极解决自身粮食问题的同时努力为推动实现非洲乃至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一方面,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应对突发性粮食危机。2023年3月,中国向中非共和国提供的418吨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陆续运抵首都班吉,双方在第一时间赴仓库共同查看粮食到货及入库情况后,于4月正式交接。5月,中国援南苏丹2396吨人道主义紧急粮食援助在朱巴正式移交。其中65%分发到南苏丹10个州和3个行政区,25%用于支持受苏丹冲突影响的回返者和难民,10%分配给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中国同非洲国家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合作,解锁农业生产瓶颈以提高粮食产量。中方推出《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及一系列务实合作举措,提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2000余人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300多项。如菌草技术已在南非、卢旺达等多个非洲国家落地。在莱索托,“10平方米菌草菇栽培模式”得以推广,10平方米的土地上实现了年产新鲜菌草菇1.2吨的“奇迹”。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议题达成六大现代化主张,并明确提出,此后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其中包括提供21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和800亿元人民币各类援助。可见,中非发展合作势头日益强劲,不仅有论坛成果作指导,而且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未来中国对非援助将继续在非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分别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